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发展之要。今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如何帮他们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关于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启动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进一步推动就业见习工作,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升就业能力。
募集百万就业见习岗位
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方面力量,全年募集不少于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为青年提供充足见习机会。多渠道搭建见习供需对接平台,畅通岗位募集渠道,力争把有意愿的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都组织到见习活动中。完善落实就业见习政策,强化跟踪服务,提高就业见习的规范性、知晓度和吸引力,帮助更多青年通过见习积累经验、及早就业。
据介绍,通知明确三方面支持政策。首先是补贴支持。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为见习人员提供基本生活费、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承担见习人员的指导管理费用。对吸纳见习的单位,按规定给予就业见习补贴。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以上的见习单位,可适当提高见习补贴标准。
其次是税费支持。见习单位支出的见习补贴相关费用,不计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符合税收法律及其有关规定的支出,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另外,还有激励推动政策。开展国家级就业见习示范单位评选,优先激励参加本次计划并表现突出的各类单位。对计划组织实施到位、募集岗位多、岗位质量好、实施效果佳的省份,纳入就业工作督查激励统筹考虑。
支持企业提供更多机会
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中小微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据北京大学日前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在已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有73.8%的人去了企业,民营企业占比最大,吸纳了35.2%的毕业生;国有企业排在第二位,为25%;三资企业占比为6.6%。
专家认为,把就业见习红利落到实处,帮助青年顺利就业,还要以精准施策为根本,从最需要帮助的重点群体入手,准确把握见习人员的实际诉求,集中精力帮扶、注重重点推进、强化跟踪服务。同时,就业见习也不能囿于有关部门“包办”,更要依靠市场力量。相关企业需要拿出更多措施,呈现应为尽为的担当。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服务指南》提出,小微企业(含社会组织)招用离校2年内的未就业毕业生,可申请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企业招用登记失业半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可予以定额依次扣减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小微企业当年新招用高校毕业生等符合条件人员人数达到一定比例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由财政给予贴息。
专家表示,应当注重地方政府在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把政策宣传到位,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地方、到基层去工作。
亟待调整转变就业观念
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千万大关,青年就业群体的就业观念变化也值得关注。一些大学生宁愿从事起薪3000元到4000元的行政、文秘类工作,也不愿考虑到薪资更高的生产车间。应当尽快帮助高校毕业生在进入职场之前形成平等的岗位观念。
专家表示,高校毕业生需调整好自身预期,努力把基层一线的工作变成属于自己的蓝海。高校毕业生进入高度市场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变成求职者,要学会转变就业观念,生产一线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职业发展的机会、待遇、吸引力逐年增强。
据了解,目前改善就业结构性矛盾、拓展职业空间的技能提升方案正深入实施。
2021年以来,为激励引导青年人才成长成才,优化劳动力素质结构,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我国开展了包括推进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既帮助各级各类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形成了科学化、社会化、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又向上延伸了技能人才的职业上升通道。
随着全社会逐渐形成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很多高校毕业生也把创业作为迈入职场的第一站。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今年2月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力促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通知》明确,2022年组织实施示范行动,要紧紧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展开,坚持问题导向,帮助高校毕业生解决创业面临的突出问题,降低创新创业门槛;供给优质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实习等资源,帮助高校毕业生提升创业就业能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此外,企业在选聘毕业生时,也应当探索适应新的用人思维模式。专家表示,企业除了有规则之外还应当有情感有价值观,使双方的情感和文化产生共鸣,以新的工作模式吸引青年人认可企业,愿意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依琰)